距今 4.5 萬年前已經有智人一路向北,抵達現今的德國中部。源自非洲的智人似乎比較喜歡溫暖,可是那時歐洲北部的時代力量相當寒冷。2024 年總共有三個論文,這兒來看環境、飲食等方向。
via 這裡
針對德國中部 Ilsenhöhle in Ranis 拉尼斯遺址的研究總共有三個論文,採取的手法相當多。新發現以外,我覺得一大意義在於,我們可以在這些研究中見識,目前最高端的考古學研究採取哪些手法,全面考察一個遺址的相關問題。
各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記載不同訊息。鍶可以判斷成長地區,碳、氮、鋅能推測飲食,氧能估計氣溫。人類以外,還有動物樣本用於分析,重建更全面的訊息。
氣溫方面,現在該地區平均約攝氏 19 度;而這群智人活動的時期比現在冷得多 智人進入初期的 4.3 到 4.5 萬年前,比現在平均更低 11.3 度(冬天 7.3、夏天 15.3 度)。更早的 4.5 到 4.8 萬年前,也更低 3 到 8.3 度。
反正,4.5 萬年前左右,在歐洲出沒的智人,即使不是處於非常冷,也是在相對寒冷的氣候下拓展新天地。之前得知保加利亞的 Bacho Kiro 已經很冷(類似現今的北歐),這回考察的地點更北邊,氣溫也更低。
歐洲最早的智人時尚 Runway 在哪裡?在4.6萬年前的保加利亞啦
當時的拉尼斯遺址附近是什麼生態環境呢?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,哪些生物,為什麼會遺留在拉尼斯洞穴,成為幾萬年後我們的研究對象!? 這點其實很重要,因為取樣一定會有偏差。重建的視角肯定片面,但是我們有機會腦補是哪種片面。
The ecology, subsistence and diet of ~45,000-year-old Homo sapiens at Ilsenhöhle in Ranis, Germany
總共有 1754 件動物骨頭進行分析,170 件可以根據型態辨識,只有 9.7%。再用 ZooMS 分析膠原蛋白,536 件成功 530 件(!),所以共有 700 件動物骨頭知道是誰,佔出土的 40%。
各種動物的相對比例,不同年代的地層略有差異,不過主要種類都有。鹿(cervid)超過 30% 最多,大部分是馴鹿(reindeer,學名 Rangifer tarandus),少數為歐洲馬鹿(red deer,學名 Cervus elaphus)。
其次為熊,將近 30%,大部分為穴熊(cave bear,學名 Ursus spelaeus)。其餘比較多的還有馬和牛科(包括牛、羊),各佔 10% 左右。犬科(包括狼、狐狸)、鬣狗、猛獁象、犀牛也都存在。
骨頭以外,也直接取樣沉積物,定序泥土中的古代DNA。總共偵測到 11 個科的哺乳動物,和骨頭展示的線索大致一樣。有意思的是,抓到大型動物的 DNA 片段比小型動物更多,似乎是這類手法的取樣偏向。
動物們吃什麼?穩定同位素看起來,鹿的主食是地衣,雜食的穴熊偏向吃素。 再考慮植食動物們,論文判斷當時的環境應該是缺乏樹木的開放草地,甚至是更匱乏的凍原,類似現在的北極區生態系。想想當時那麼低的氣溫,好像也不太意外。
至於人類,不同人吃的大致接近。從碳的穩定同位素推測,人主要的飲食包括馬、鹿、犀牛這些陸生植食動物,大概沒什麼水產。這與某些尼安德塔人類似。
遺址中的動物從何而來?只有很低比例的骨頭,留下人類處理的痕跡。具體多少很難說,不過應該不少骨頭和人類無關。
事實上,論文推測拉尼斯遺址大部分時候,是穴熊和鬣狗的地盤。儘管智人在洞穴中明確留下紀錄,實際上使用的檔期並不長。
人造物很少,也沒有用火的跡象,意謂當年這兒的智人數目很少,只有低度利用。 感覺就是少少耐寒的智人先驅,勇敢進入新天地,不過在整個地區中應該沒有太厲害,常常要瑟瑟發抖。
論文短評:
Stone tools in northern Europe made by Homo sapiens 45,000 years ago
新聞稿:
新聞:
Mysterious artifacts suggest moder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lived side by side for millennia
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: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